宝能的“230万辆新能源车产能”,到底是怎样一笔生意?
首先,在此声明本人文化程度有限,只说说自己的看法:第一,新能源汽车要想有快速的发展,必须要走合作的路线,在车载电瓶上采用统一标准,统一的编号,统一备电子档,如果在长途行驶中出现,电量不足,我们可以在任何新能源汽车销售4S店更换,让你无后顾之忧,各种品牌做好自己的汽车,电瓶可以根据你的电子档反映出使用情况,电池到了不能使用需要更换时,由4S店联系车主品牌4S店进行缺认是否需要更换,如需要更换联系车主付款登记新的电池编码,继续使用,我们的目标是应该设在国际市场,但前期就需要我们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同舟共济共同打造自主品牌,自主技术核心,我先说这么多,本来是在电动车刚起步时,给我们电动车厂老板说的没有***纳,希望新能源汽车早日惠及大众。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称,新能源车估值高,产能过剩,如何分析?
从趋势看未来,新能源车的市场刚起步。中国2020年汽车销售在2500万辆左右,新能源车250万辆左右,占比只有10%。随着科技进步,电池技术有望较大突破。充满电行驶800公里1000公里的成熟电池已经 诞生,特斯拉、松下、丰田都宣布,行驶2000公里以上的电池已获突破。如果行驶2000公里以上的电池诞生,将是终结汽油车的开始。基于未来科技发展判断,现在新能源车只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估值不可估量,产能更无需多虑。
谢邀。就目前状况来讲他说的没错,但是任何新兴产业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否则发展不起来。初期必然要经过这样一个估值高、产能过剩的阶段,之后一定会有一个选优汰劣的淘汰过程,优质企业会生存下来,跟着混的企业是活不下去的,只有倒闭,到那个时候,就没有这么高的估值了,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过剩产能了,完全靠技术、靠业绩、靠市场了。
曹总说的没问题,***决策机构也知道,咋解决?只能慢慢来。试问国内又有哪个产业产能不过剩?出口导向的模式,一旦出口没有了,加工业巨大的产能没处释放,都关停?很可能形成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全死了的结局,还有巨大的失业压力,这个家不好当,传统车带动下游产业的能力已经到极限,电动车这个风口会带动一大批下游产业,当然风口过了会一地鸡毛,但是没办法,过渡时期权宜之计吧。
车价都卖到30万了,亏损还越来越多,火爆的新能源车问题出在哪?
就是卖到100万,也有可能亏损,问题主要出在电池的价格和车辆的研发上
目前电池占整车成本的四到六成,电池价格下不来,整车的成本相比燃油车就会高高在上
新能源是这几年新出来的产物,就像一个家庭才开始有了娃,孩子才四五岁,肯定是不能出去搬砖或者拉活挣钱,同时也是主要投资时期,回报来的有些慢了些。
无论任何产品都是遵循大数法则,只有量到达一定程度才会把成本降下来。新能源还在发展出期,销量少会慢慢逐步改观的
目前国内的电动汽车品牌真是太多了,但是,真正有产业链和能自主生产的并不多。除了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大厂还能自己生产一部分零件以外,其他品牌的电动汽车就像是乐高玩具一样,全凭东拼西凑来组装,成本是不可能下降的。不过,国内的政策好,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基本上市场的售价可以保持在能适应市场消费的状态。但是,即使是大量的补贴和较高的售价,很多车企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奇怪的是资金从来没有断过,可以看出电动汽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电动汽车的生态链远远不止目前发展的现在,不是亏钱的问题,而是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 理想新兴电动汽车三巨头的财报显示,首先是原材料成本。其中,电池的成本是迄今为止最多的,约占整车总成本的40%。电池原材料锂、钴、镍等稀有金属依赖进口,成本波动最大。此外,芯片紧缺问题严重,车载半导体厂商芯光科技董事长张强曾表示,“中国汽车产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芯片份额不到5%,其次是开发成本。
2019年,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透露,特斯拉在过去十年中花费了 200 亿美元用于研发。对于传统汽车[_a***_]商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根据中国三大新兴电动汽车公司的财报,2022年上半年的开发成本分别为39.1亿元和小鹏24.9亿元,理想为29.1亿元,分别占销售额的19.4%、16.7%和15.4%。为 9%。事实证明,电动汽车制造需要大量资金。
电动汽车目前的状况是,还没有等到盈利,后面的需要的预算开支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了。最简单的,买的电动汽车越多,需要建立的充电站就越多,管理团队的人也需要更多。还有理想的换电站,需要的资金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也不能说亏损,只是目前还是持续打造电动汽车的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