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是合资车?公司?
小鹏p7并不是属于合资车企,对于合资车的定义,就是除了国有资产以外,还有一个国外的资产,而小鹏汽车完全是属于中国的产品,这是目前市面上最火爆的新能源汽车之一,由我们中国自己的厂商独资构建的,所以,小鹏汽车并不是属于合资汽车
国产新势力电动汽车品牌?
1、比亚迪
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比亚迪是传统车企,但其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领先,旗下有汉EV、秦plus EV、唐EV、D1、E3等,价格覆盖了10-30万元区间。
2、广汽埃安
广汽埃安是广汽成立的新能源品牌,致力于提供世界级的移动智能新能源产品和服务。目前旗下有Aion S、Aion V、Aion Y、Aion LX等,价格也是覆盖了10-30万元区间。
3、吉利
4座电动汽车哪个品牌好?
五菱神车宏光MINI,是一款微型的轿车,不仅车身小,而且销量非常不错,自特斯拉Model 3国产以来,月销过万很平常,上市后,直接甩开特斯拉,成为新能源销售榜冠军。不可否认,5万都不到、瞄准代步车市场、续航还不赖的五菱宏光MINI EV真的很不错,不可否认它不支持快充等缺陷,只是整体各方面五菱宏光MINI EV依旧是出色的代步小车。
长城欧拉R1、 新宝骏E300、五菱宏光 mini EV等,可能在大部分消费者眼里感觉五菱宝骏的品牌定位比较低,停留在面包车的概念上。如果是那样可就错了,背靠通用、上汽,五菱可以说是最低调的合资品牌。在推出新宝骏后,随之品牌定位的上升,产品力也是随之提升,这两款新车都是很值得一看。
长城欧拉算是较晚进入新能源市场的那一批,但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自从欧拉品牌面世战绩一直不错,今年第二季度更是拿下了7万-8万元纯电细分市场销量第一的好成绩。
吉利和奔驰合资造电动车,可能性大吗?
可能性极小
吉利奔驰虽然合资但造电动汽车的可能性不大,戴勒姆奔驰有可能多方合作从多个自主品牌获得最紧缺的***。
吉利奔驰的合资公司不涉及造车或技术交流,双方在华合资组建的公司类型为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可以理解为曹操专车的高端化,这一合作对于吉利和奔驰是双赢。
曹操专车是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车型以吉利新能源的帝豪EV系列为主,充其量会有些三缸的博瑞GE PHEV;这些车的主力销售市场似乎对出行平台的依赖程度较高,电池包的容量众所周知并不算高导致了续航受限,其次电芯也只为首任车主提供终身质保,选择这类车一旦发生过户行为或者进行营运质保时间要大大缩短。
所以这些车并没有广泛受到消费市场的认可,其品质也不能说很高,那么自产自销也就成为了“持续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也并不是吉利一家在做,奇瑞有EQ出行共享汽车并且加入首汽集团的Gofun出行、包括燃油GX都在投入网约车,北汽旗下有多个共享和分时租赁企业,一汽东风长安联手推出共享汽车服务,总之打不开消费市场大门的品牌都在走这种模式。
奔驰对技术储备在这种等级的品牌会有兴趣吗?
吉利虽然重金打造了电池研发工厂但[_a***_]太晚,见到成果估计还要很长的时间,目前有垂直生产核心三电能力而且已经在与奔驰合作生产电动汽车的品牌有比亚迪了。
两方合资成立的腾势汽车在12年款的量产车已经达到了实际续航451公里的水平,那时候工况法还没有完整的形成测试方案所以续航比较真实;不过合资多年也仅推出了这一款车,且电池组一直能量密度低于补贴标准的磷酸铁锂,70kwh的容量配合前置单电电耗能达到续航的水平。
这台车从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已经说明了奔驰对比亚迪认可,同时也说明了比亚迪对奔驰整车制造技术上的需求,这样的合资是在深度交换技术并不像吉利与奔驰利益交换的模式。
所以奔驰在华最大的可能是全面打开电动汽车市场后以MB-腾势和主品牌共同发力,但动力平台很有可能是Power By BYD;而车辆的销售除终端以外则会与吉利合资开辟另一个渠道,最终会是三方甚至多方共赢。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奔驰其他如大众和福特也在***,后续的品牌合资可能会令人大跌眼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如果合资集团开始反攻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招架得住吗?
现在国内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之前并不在意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合资品牌纷纷也加入了这个领域的竞争。
由于中国***在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方面的措施在不断的加强,尤其推行双积分政策之后,就导致很多合资车企不得不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进行拓展。那么发展多年的国内自主品牌能招架的住合资车企的挑战么?结果应该不是很乐观。
合资品牌车企由于之前积累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储备的实力强大,所以在进军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之后,相对比之前发展的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在产品技术更新发展速度方面肯定领先很多,这样的话对于国内汽车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而且由于合资品牌车企的资本力量更加的强大,对于抢占市场的竞争力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虽然国内自主品牌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之初积累了一些领先的优势,但是一旦合资车企在战略定位和市场转型方面真正的重视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那么在以后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竞争中,国内自主品牌肯定会相对处于劣势。